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加国新闻 >

钱华:三个孩子母亲的加国之路

时间:2011-03-16 10:21来源:环球华网 作者:小芬 点击: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钱华不但是忙里忙外的社团组织者,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0年加国体验,使她对子女教育有了切身转变,在中西比较中不再固执于以往定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钱华不但是忙里忙外的社团组织者,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0年加国体验,使她对子女教育有了切身转变,在中西比较中不再固执于以往定见,而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对其他母亲们也是一种教益。

从义工到侨领

作为加拿大深圳联谊会会长、前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执行主席,钱华谦称她接触社团工作也就是近几年事情,她本来喜欢较为低调的生活方式。

 


钱华

其实论及到服务社会,钱华却称得上是个“老人”了,只不过最初是从慈善义工开始。当初她主要参加的是与医院相关的募捐活动,大多涉及到为病患者的医疗服务。

另外帮助华人参政议政,也一直是钱华服务华社的重要方面,只不过那时她总身在幕后,甘当配角。像陈卓愉、黄陈小萍、袁薇、王白进等,她都参与过他们的竞选活动。

2008年投身社团工作,最早加盟本地妇女协会。深圳来的朋友平时互相走动,由于“空中家庭”和投资移民较多,英语不太好,生活有困惑,考虑如果有个公开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适应环境,这也正是深圳联谊会诞生的初衷。

据钱华介绍,深圳联谊会现在有一千多名注册会员,宗旨就是大家帮大家。例如会员中有非税务居民人在海外,就帮着处理房屋出租,甚至铲雪剪草。事体琐碎,但小中见大。

社团也要讲和谐

谈到华社与社团关系,钱华拥有独到见解,说起来也显得语重心长。她认为无论什么社团,都是为移民服务,基于这个宗旨,在根本利益上没有分歧。有不同看法,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产生一点摩擦,是很正常的现象,应允许多元存在,关键在于取得利益平衡。所以,侨社团结十分重要。新移民要尊重老侨,因为老侨积累了丰富的本地经验,是笔很宝贵的社会财富。

 


钱华(右)与省议员关慧珍

钱华几次强调,社团事务尽心去干,落力服务,处处为他人着想,同时不争名争利,甘当无名英雄,反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尊敬。像社会活动的排位座次,看似小事,其实也体现揖让精神。社团之间要协同合作,比如今次“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大温演出,钱华表示从新闻发布到具体落实,都有意利用这次机会,尽可能多地将有代表性的社团召集到一起,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这也与“四海同春”的主旨相合拍。 走上社会奠基深圳

浙江杭州出生的钱华,童年时随父母回到北京,实际上在京城长大。1991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就读企业管理专业。也正是在南方读书阶段,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为日后的深圳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毕业后返京,在国家外文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那时国家机关也正面临体改。90年代中期兴起经商热,大环境讲究走出去。于是到1997年,钱华进入深圳市旅游局,参与境外旅游业务。

当时境外旅游正处于转型阶段,在深圳能享受特区优势,自负盈亏挂牌经营。钱华从事的属于一类旅行社业务,范围广泛。那时因私护照刚始行,为境外旅游业务带来便利,拓展了业务空间。

为提高效率,那时钱华上演“全武行”,从管理到导游,从组团到接团,都亲历亲为,5年下来,得到极大锻炼。她说从事境外旅游,信用非常重要,虽然每年有60万元押在旅游局,但信誉需要自己维持。那时脱团离队、滞留不归和剃头护照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到日、韩的旅游团,所以钱华就格外小心。她自称幸运,其实与细致工作有很大关系,她说事先就要知己知彼。

 


钱华(右起)、齐秦、齐豫

先生从湖北工学院分到北京,大学毕业后留京当工程师,资历完整,专业又是电气自动化,正是热门职业,所以办移民很顺。他们是在最后期限前两天登陆,移民官对他们都“刮目相看”。

二次创业加国有成

2001年定居温哥华,像许多新移民一样,当时的一家三口,也经历了从陌生茫然到渐行渐近的整合过程。

抵埠之时,正赶上本地公交系统罢工72小时。当时他们对加拿大工会知之不多,并不以为意,本想买足几天用品就万事大吉,结果罢工持续半年之久。在国内时他们已是基督徒,就先参加当地教堂礼拜。热情的教友帮他们买车,给孩子找学校,乃至找工作,使她上了互助友爱的一课。 钱华一家没有做“空中飞人”,而是沉潜下来当了“扎根派”。她说在中国国内时,倒是两地分居,因为她认为先生不适合下海经商迎来送往,留在北京国家机关应是上策。移民加国,她的一个理念是两张白纸能融合为一张白纸,即把彼此的优缺点互补。

初来乍到,钱华支持先生重回学校,获得进修机会。而她则从打工做起,在大统华干过收银,也做过计划。为了能白天照顾孩子,还特意干过夜班,为寿司厂分装食品,她负责出单子,从夜里12点到凌晨4点。后来才有了自己的顾问公司,从事商务旅游,包括短期培训等。

先生则是另一种典型,对他的转变与成就,钱华言谈中流露出感慨与钦佩。她的先生属于内秀之人,曾在国家单位参与过不少大型项目,亦是部门主管。起初在加拿大难免有精神落差,心态不平衡,在中国大陆有人了解认可,而在本地一切都要从新开始。经过调整,先生静下心来,先在加拿大海军企业谋职,在三角洲市生产与潜水艇相关部件。随后自行转行,进入金融领域,成为理财顾问至今。

钱华坦率说,当初并未看好先生的选择,认为性情不宜,理财顾问与人打交道,弯儿转得太大。但她也未阻拦,以为该行业入门易,持续难,连续干到第5年就别有洞天了。结果先生成功了,最近还组建高尔夫俱乐部,通过这种方式使理财业务水到渠成。

事实说明,从业关键在于是否enjoy,这是钱华的经验之谈。在事业上夫妻要有独立操守,有的客户她与先生都有业务关系,但互不冲突严守规矩。她的体会还有,技术移民的心态就是要在一个国家能够立足,拥有再生能力。遇到挫折不要怨天尤人,要对症下药寻求改进之道。

东西比较育儿心经

与钱华交谈,明显感到她对教育的体会,不亚于对社团工作的认识;那种收获感,也不亚于业务经营。依照华人的习惯,通过移民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何尝不是最大的收获呢?

钱华初到加拿大时,大儿子才5岁。后来又有了两个孩子,通过比较,她认为在本地出生的孩子非常自信,而大儿子八九岁时会感到无所适从。由于不是 “土生华人”,起初为了尽快适应学校,在家里就总说英语。其实不出半年,孩子的英语自然就过关了;这时又为保住中文而着急,在家里又总说汉语。之后钱华又发现加中教育方法的差异,看到儿子写字波浪式,纠正让他重写,而老师却说孩子写的“波浪字”good,总是对学生鼓励;大儿子数学好,但音乐美术就相对差些,钱华就督促他“全面发展”,而老师却又认为,不宜勉强学生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些矛盾,其实许多华裔家长都经历过。

以后看到孩子写有关环保的project,使钱华有顿悟之感。儿子自己找资料,甚至还有化学分析,由是她承认,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教法,孩子可能达不到这种自立程度。中国教育是填鸭式,这里则是启发式,后者重在提供获取知识的钥匙。有时教学看似轻松,其实有着更深内涵。相比较而言,在加国受教育的孩子更能懂得“分享”(share),适应能力较强。

(责任编辑:小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