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诗大学(UBC)善终中心选址一事近日被抄得纷纷扬扬。居住在校园内西林荫道(West Mall)2688号高层公寓的华裔居民一时间彷佛成了“过街老鼠”,既惨遭英文传媒的讨伐,也受到华人社区的喊打,景况着实可怜!
老夫并非卑诗大学高层公寓的住户,而且也不是温哥华的居民,本无资格就卑诗大学校区内善终中心选址一事发表意见,因为,这始终是人家街坊邻舍决定之事,旁人指手划脚也是枉然。
不过,此事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超出卑诗大学善终中心选址的咨询和讨论问题,而是演变成一场“中华文化”是否“垃圾文化”的“生死之战”。
看倌如果留意,就会清楚地明白,其实在整个事件中,这幢高层站出来表达反对意见的都是妇孺,起码老夫没有见过一个男人站出来说话。一群华裔妇孺,出于原始的维权意识,起而反抗,却要背上“民族文化”优劣“决战”的沉重包袱,是西林荫道2688号高层公寓的华裔居民始料不及的。
目睹事件的发展愈演愈烈,一群维权妇孺被穷追猛打,老夫妒忌不住要出来为这帮卑诗大学的华裔居民说上几句公道话。当然,看倌未必认为老夫之言就是公道,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大家不妨切磋切磋。
其实,如果回归这件事的起始点,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事件起于卑诗大学善终中心的选址。老夫侧闻这幢大楼的华裔居民质疑校方黑箱作业,不经充分咨询便要将善终中心建在自家门口。
据说这幢公寓80%以上都是华裔的投资移民家庭,他们为了孩子能上名校,花上别的地方可以购得豪华独立屋的100多万在此购买公寓,当然就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和物业投资。教育投资是为了小孩上名校,毋庸多言;物业投资则是希望其公寓单位价格节节上升,待小孩完成学业后出手获利。
中国人对死有所忌讳也是毋须忌讳的。当得知校方有意在他们的家门口兴建善终中心时,第一反应便是房价会跌。所以,即便是只剩下妇孺在家留守,他们也要维权抗争。而抗争的理由自然是文化了,因为在加拿大政治正确的大环境里,多元文化被视为少数族裔的保护伞。别人因文化理由不是连投票也不用解开面纱吗?
说到这里,看倌大概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以文化理由来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了。
撇开因英文媒体别有用心炒作所引起的轩然大波,那些说风冷话的人也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一类的人。因为“针不扎到肉不知疼”,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你当然可以大义凛然地做“道德卫士”。但是,如果你住在这幢大楼,你的家门口天天有救护车出入,日日有人去世,你所拥有的物业价格大跌……这时候,你是否还会这样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支持善终中心的兴建呢?
在一面倒的讨伐声中,老夫倒是提醒各位看倌留意一下以下的几个问题:
首先,每个市民都有权力和义务就社区发展规划发表意见。这些反对善终中心兴建人士不仅无罪,而且是个好市民。人们总是批评华裔对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这次一帮弱不禁风的华裔妇孺自发起来发表意见,即使是出于私利而非公心,是否也因予以鼓励。
第二,这当然是文化观念问题,不管这种观念是精华还是糟粕。不信,你大可上街头做个简单的调查,随机询问一些华裔市民,十之八九肯定会说不愿意与死人为邻,也不愿意善终中心在其附近。
第三,当年华人在自家院内建屋,不也曾遭西人反对,并以“怪兽屋”影响房价作为理由。今天,华裔以担心房价下跌为由反对善终中心兴建,有何不可?毕竟那是许多人毕生的积蓄。
第四,这本是小事一桩,却上英文媒体头条,显然是西人社会对华裔偏见使然。他们就是想着法子要抓华人社区的辫子。所以,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某些别有用心的英文媒体。华裔社区理应针对这些英文媒体加以回击。而不是充当这些英文媒体的“打手”,追杀一帮本来就无助的华裔妇孺。
当下不是流行“换位思考”吗?各位看倌不妨多站在西林荫道2688号高层公寓华裔居民的角度思考一下,即使他们是“拉大旗作虎皮”,也不要急着打棍子,要想办法帮忙他们一起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