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
导语:温哥华是加拿大最绿色的城市,从自然环境到生态环保都不例外。作为加拿大通向太平洋的门户,温哥华也是加中贸易和旅游的枢纽。
要论历史,温哥华有二百多年可以考证,而建市则有125年。时至今日,温哥华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到温哥华定居,令这个城市成为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万方之都。
今天,即4月6日,是温哥华125岁的生日,全市以各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等要主持正式的庆典,包括在杰克普尔广场,重新点燃奥运火盆,切硕大的生日蛋糕。不过最值得纪念的,是真正经过浴火重生的温哥华,留给我们的创业遗产,那就是要达到最好的目标。
百年温哥华市的来世今生
曾是土著渔猎之地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岸入口,靠山面洋,气候温和,风物灵秀。由不同部落组成的原住民,是温哥华最早期的居民,他们比十八世纪移居本省的欧洲人更早居住在这里。
1792年,英国海军上校温哥华(George Vancouver)的探险船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虽然最先占领这块土地的是西班牙人,但这座城市是以英国船长温哥华而命名。
19世纪初时,温哥华还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过著原始的渔猎生活。在19世纪时,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加拿大的经济从此开始发展。从1862年起,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立了名为格兰维尔的锯木厂小镇。 1867年时,绰号“ Gassy”的贾大顿(Jack Deighton)来到此地,他在盖士镇的华特尔街(Water Street),盖了一个木造的沙龙酒吧( Saloons),供四面八方来的拓荒者憩息,这就是温哥华第一家饭店的起源。可以说在市中心的盖士镇,是温哥华最古老的街道。
在城市西迁后,盖士镇的经济便开始走下坡,在1971年时,卑诗省政府将此镇划为文化保留区,古老建筑物因而得以保存。如今,盖士镇已成为独特的观光区,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铺著圆石的街道,露天咖啡座,以及古董店、精品店和餐厅,使这里成为逛街、购物及用餐的好地方。在盖士镇有难得一见举世仅有的蒸气钟(Steam Clock),每15分钟喷出蒸气一次,Cordova Street上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店,同时也可欣赏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化,这儿收藏了一些很不错的艺术作品。
建市之初筚路蓝缕
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达后,温哥华正式设市,贾大顿就成为第一任市长。为了纪念当年为找寻西北通路而来到此地的白人船长温哥华,贾大顿故将城市命名为温哥华市;而Gassytown是后来人为纪念贾大顿的贡献而命名的。现今在枫树广场(Maple Tree)的中央,就立着贾大顿的雕像,有趣的是他竟站在一只碑酒桶上。
温哥华建市半年后就不幸遭遇大火,由于都是木房,烧得只剩5千居民。当时市府很小,没能力重建。值此危难时刻,31个商界人士挺身而出,于 1887年成立温哥华贸易局,立誓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当时市中心在二埠,为木材运输的河运码头。温哥华贸易局审时度势后批评市府决策,要求将中心包括邮政总部都搬到温哥华,因为这里靠海,海比河大,海是外向的。以后证明这是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对贸易立国的加拿大有根本意义。
随着十九世纪的菲沙河淘金热及横加铁路的兴建完成,温哥华发展快速,19世纪末,温哥华成为加拿大的主要港口。港口和城市逐渐兴起,成为“通向东方的大门”。1890~1910年间,人口也急速增长,由1.3万增至10万,其中1901年,人口已经达到29,000。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有了通向欧洲的航运捷径,进一步促进了作为港口城市的温哥华的繁荣。
刻下125道年轮
1886年那场大火,并没有让温哥华人后退。就在大火后第二天早上,在Carrall Street和Water Street 交叉的一个角落,迅速搭起了一座临时帐篷,成为温哥华市议会的办公之处。就是在这座简易之极的帐篷里面,温哥华的决策者们计划着这座已被烧毁的城市的未来,做出在废墟上崛起复兴的决定。
加拿大著名作家格雷吉尔(Martin Allerdale Grainger)以其生动的文笔,曾经记录了19世纪初叶的温哥华场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社会记录。1902年从南非的布尔战争回来,当时他就住在 Cordova Street东端,在海滨伐木场干活。1907年发表小说,刻画了本地的人物与生活。他说美国西部开发题材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其中描写的牛仔形象,在温哥华都能看到。 当时的名诗人瓦伊曼(Tom Wayman)记录对温哥华的见闻与印象,称这里尽是二手街道,街上都是二手商店,街上走的也都是“二手人”,即移民。不过在他先后三次探访温哥华期间,就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从充满锯木作坊的地方,跨向现代化。
英国大诗人布鲁克(Rupert Brooke),1913年途经温哥华。他说温哥华与加拿大其他城市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个奇妙的地方,特别具有一种东方情调。
细数温哥华每一道年轮,并非一帆风顺,这里面有斫迹,有瘢痕,也有各种灾难的记录。从毁灭性火灾,一直到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温哥华从一个不出名的渔港,变成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丽大都市。日前《温哥华太阳报》专文指出,劫后余生的温哥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前温哥华贸易局主席李敬成曾强调,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要有历史发展眼光。他说不过百年时间,这种变化不是凭空而降,而是靠所有人实实在在的努力。所以不要因善小而不为,要立足脚下从点滴做起。
百年回首,如今温哥华又走到一个历史关头,又面临当年选择市址所需应对的重要抉择。下一个125年温哥华会是如何?城市规划委员会主席托德利安(Brent Toderian)就此认为,笼统来说,温哥华会更绿,人口密度更大,新老技术人员混杂,但也会更为多元。
移民成为市政股肱
要知道,温哥华之所以成为城市,与太平洋铁路有着因果关系。也可以说,先有铁路,后有城市。十九世纪后半期,淘金潮兴起,梳着长辫的华人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寻找金山之梦,洪门会馆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时,更多华工来到这里,温哥华的唐人街开始兴旺起来。1881年,太平洋铁路开工,加拿大承建商在中国和美国招募华工,共一万七千名华工先后参与,其中三千多人丧生。
温哥华是一座没有著名地标的世界名城,也是一座没有太长历史的美丽都市,正因为如此,在温哥华城市的中心,唐人街就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沧桑,也充满了深厚人文景观的坐标。据历史学家研究显示,早在温市政府成立之前,温市华埠已经在蓬勃发展。早于1858年淘金潮期间,已经有近百华人在现在布拉德内湾一带生活,从事各行各业工作。 1883年,华昌洗衣店在喜士定东街夹固兰湖(Granville)街海旁兴建楼房,兼营海产。1885年后,贯通加国东西岸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竣工,遣散1.5万个筑路华工,不少人转到在华埠喜士定木厂(Hastings Mill)工作,温市华埠人口因而剧增。
唐人街的华裔移民,使温哥华这座百年城市,与千年文明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链接,无形中加深了温哥华的历史氛围,也交叉碰撞出东方与西方的遭遇和传奇。人头税和排华暴动不说,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烧鸭腊肉在这里还不能公开销售。如今一年一度的春节大游行,已经成为三级政府官员亮相和显示多元文化色彩的标志性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