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华报记者萧元恺报道】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位于列治文太古广场,里面空间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桌上放着一本图文并茂的厚书,书名是《理想的父母》(Ideal Parents),主编正是中心总监何诗韵。她介绍说,正是受教于该中心60名年轻人,先后访问了1000个学生和500个家长,探讨两代之间沟通,建立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是家庭教育领域北美第一本系统研究专著,著名作家阿浓为此写过评论。
何诗韵表示,政府不是三头六臂,不能一切都cover,政府办不到的,我们一起帮忙。多年来中心组织了各种活动,都体现一个共同宗旨,即为华人子弟服务。何诗韵所承担的是一个社工的责任,通过举办家中讲座和互助小组,聆听家长声音,适应青年需要,所做的都是预防性工作。
与何诗韵交谈后,她马上又要前往华语广播电台参加谈话节目,内容就是60年来中国的扶贫助学,在这方面她已有发言权。
山乡考察年底成行
由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The Integration Youth Services Society)主办的“助我成长2009”,將在12月19日至28日举行,中心將率领青少年学生到中国云南山区,和当地中学生展开学习交流。该项活动目前招募学生参加,一来体验中国农村学生冬日登山涉水,步行上学之苦;二来將筹款所得,资助部分因经济困难未能成行的学生,和用於在中国购买御寒物资及上学用品,给山区学生过冬之用。

何诗韵
该中心行政总监何诗韵(Esther Ho)表示,今年是第4年举行加中学生交流活动。而自2006年起,学生自费到云南山区学校,探访当地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及山区劳动,並且和当地学生交流,互相切磋中文和英文。
参与者反映,交流活动丰富生活,激发反省,珍惜亲情。交流也为当地学生带来友谊和更广阔的眼界,让山区学生感到有人关心。山区物资匱乏,学生穷得要在墙头写字计数做练习,参与者返回加拿大后更懂得珍惜资源、更加珍惜与家人关係和自已求学的態度。
何诗韵特别介绍说,应社会要求,这次还特别组建成人团,与学生一道前往云南助学。多伦多都有报名。
从“教育路”到“加青中心”
出生成长在香港的何诗韵,父亲是广东番禺人,母亲是东莞人。她从香港城市大学社工系毕业后,在本地家庭服务中心工作,积累经验。何诗韵说香港政府非常重视社工教育,因为“天星小轮事件”,引发1967年暴动,造成社会很大成本。如果社工教育到位,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由于父母是技术移民,不像投资移民那样坐拥金山,1995年何诗韵来到温哥华后,就从打工做起,认为十分自然。她说自己先后干过多个工种,其中包括在八佰伴做寿司等。即便打累巴工,何诗韵也一直没有放弃社会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寻找回归专业的机会。
1999年9月,由何诗韵独资开办“教育路”,此乃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前身。当时她看到许多新移民子女偏大来到加国,语言、文化相对定型,造成沟通障碍,很长时间徘徊在社会边缘。精力得不到正常发泄,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就容易误入歧途。正规学校又缺失这方面责属,造成一个社会空缺。而一些业余学校功利性很强,只是课业补习。何诗韵的用意,就是要弥补这个空白,帮助移民子女尽快融入社会,通过张扬个性来自尊自重,挖掘自我内在潜力。
由于需求越来越大,何诗韵就打算扩充规模建立中心。为争取志同道合的同仁,她约谈了60个人,有3个给她正面回复,这就让她有了知音。
2002年3月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成立,正式向政府注册为非牟利团体,由社工、教师、辅导员、青年工作者组成,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综合及整全模式,致力于为青年人及家庭提供教育、个人成长、社区支援、文娱及康乐等有意义活动。混合学术、兴趣、音乐、个人及家庭成长等课程作为起点,期望能为华人家庭、儿童及青少年需要提供服务。何诗韵明确说,让年轻人有认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点非常重要。现在每个program都有目标,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社会实践真情体验
前年就是在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组织下,一些华裔青年从温哥华前往云南,开始圣诞之旅。何诗韵就是领队,他们抵达的地点是大关县玉碗镇。
在云南乡下,他们攀爬在陡峭山路上,走访当地贫困学生家庭。刚下过雨的山路又陡又滑,让队员们很吃了些苦头,在很多路段上都得求助才能走过去。他们询问当地学生怎样上课,家里有什么收入?长大后想干什么?读书有困难吗?在低矮黑暗的床边,当地学生告诉他们,长大了想有工作挣钱孝敬父母,生活不宽裕,但父母都在尽力供自己和弟弟读书。晶莹的泪珠挂在队员眼眶,为在如此环境下坚持求学而感慨。
何诗韵说,中国有很多地方还很贫穷,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通过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好,这也是此行意义之一。参加“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 的青少年大多出生在国外,有的很小就离开中国在海外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对中国发展状况很不了解,通过与当地学生交流沟通,同吃同睡同上课,感受山区浓浓人情味的同时,担负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牵手云南大关,感受山里人的梦想,感受他们的淳朴。经过进农家、吃农家饭、共植友谊林等活动,加华青年对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更深认识。
“价值观”是何诗韵几次所强调的,她说云南之行使有的队员反差很大,说白了就是变得懂事了,不再总说“我要什么”。行前有孩子整天躲在家里二楼,总打游戏机,吃饭都是父母送上来。到贫困山乡才理解到,为生活有的年轻人弃学外出打工,一家人一块吃饭的机会也是难得。在加拿大坐几分钟小汽车都烦,而山区上学要走3个小时山路,有的家里空徒四壁,只有一张床,就趴在床上写功课,很多孩子都被感动得哭了。
也让何诗韵感动的是,农村不是hotel,吃的东西也很简单,土豆、玉米就堆在屋里。厕所简陋肮脏,但对这些队员们没有任何抱怨,而体会那里浓厚的人情味。回来后据此做项目,与他人分享。
话剧舞台演绎人生
“芥菜种儿童剧团”是加拿大青年领袖中心辖下的旁支机构,2000年组建,由何诗韵出任该剧团总监,每年重点排练一个话剧。该剧团以亲子剧场为宗旨,在家长积极参与下,剧团台前幕后工作人员逾百人。该个以广东话表演的话剧团,每年入场人数均超千人。由于配中英语简介,也吸引主流及普通话观眾。
剧团目的是透过给予儿童充份自由的创作空间,在多元智能范畴下,提昇沟通技巧,培养发挥丰富的想像力,以亲身体验去满足其愿望和梦想,为情绪渠道找出口,藉此建立健全人格及积极人生观。舞台上大小事项,都由各位家长和义工包办,包括舞台设计、化妆、道具、布景,甚至灯光、音效等。当各位小朋友在台前落力演出时,各位家长幕后亦负起不同职务,为小演员的演出作配合,是一台不折不扣的亲子剧。
2002年演出卡通之父,普获好评,载誉重演。2003年演出万世师表孔子,2004年演出女英雄花木兰。2005年演出国父孙中山,2006年是《童梦西游》,由44位年龄3至15岁小演员,以轻鬆活泼手法,演译名著《西游记》,介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苦过程;同时以借古讽今手法,带出现代人莫视环保意识问题。2007年上演《水滸小传》,故事发展围绕宋江、林冲及史进,展示一百零八条好汉英勇事蹟,为侠义精神喝采,并以角色百折不挠斗志,勉励当代人逆境自强、自爱自重。2008年是《十兄弟》,晓谕团结互助。今年11月,将公演《黄飞鸿》。
何诗韵强调,不是为演出而演出,而是通过排练,肯定自我,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她常对孩子们说,这里没有主角,每个人在剧里都很重要,尊重别人,也是对自己负责。同时通过排剧,也认识中华文化。有的孩子学不进中文,在中文学校感到很闷,但通过排剧,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