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行工作人员在江苏句容市白兔镇张小虎葡萄合作社为农民发放惠农卡。戴舜水 封 波摄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三农”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如何为农村发展提供充分有效的金融支持?如何让小农户早日摆脱贷款困境,享受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中国农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三农”试点两年来,新增农户贷款超千亿元。日前,记者深入甘肃定西近距离观察,请看中国农业银行在甘肃定西的探索。
创新服务方式——
农民赶集就能顺便办贷款
10月15日,农历八月廿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赶集的日子。
一大早,三湾村嘴头社村民马萌荣和妻子就往镇里赶。这天赶集和以往有点不同,他们兜里除了揣着钱包外,还装上了户口本、身份证和农行发的金穗惠农卡。因为老马除了要买日用品,还准备到集上的农行流动服务点去办贷款。
老马今年47岁,和妻子种了20亩地、养了3只羊,收入马马虎虎。看到村里人饲养小尾寒羊富了起来,老马有点动心,只是苦于手里没有足够的资金。今年4月,农行的客户经理到村里给大家办理惠农卡时,告诉老马这张卡不仅可以存钱取钱,还能贷款3000元至5万元在3年内循环使用。做好市场调研,老马下了决心,打算贷款4万元,买上40只羊羔和饲草。按照一年时间羊羔出栏三次,他预计能赚上3.6万元,这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定西,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
当记者在鲁家沟大集上的农行安定支行流动服务点遇到老马时,他正等着填表。“有了流动服务点,贷款挺方便,填好这三张表,回家等上一个多星期,就可以拿着卡到这机器上取钱了”。老马指着旁边农行的ATM机说,眼神里充满对未来好日子的憧憬。
孟庆宏,为老马办贷款的客户经理。他告诉记者,过去农民办贷款要到20公里以外的巉口营业所去,要跑上好几趟,填上将近20张表,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因为没有有效抵押物而贷不到款。但是,这一切在2007年9月农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三农”试点之后变了。
曾几何时,“三农”的发展受制于资金的缺乏,其中尤以小农户为甚。农行脱胎于服务农村的专业银行,如今在股改的背景下服务小农户,不能再走铺摊设点的老路,只能改变服务方式。开发惠农卡,农户用它不仅可以存取款,还可以作为贷款载体;流动服务点设到乡镇,每逢集日集中受理农户贷款申请;流动客户经理组走进农户,客户经理2人一组,负责2—3个乡镇,平日走村串户为农户发放惠农卡,调查核实办贷所需的资料;在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聘请协管员,协助客户经理收集发卡和办贷所需的基础资料、推荐符合条件的客户、催收贷款本息等。探索多户联保、工薪人员担保、大型农机具抵押等方式解决有效抵押物缺乏的问题。
两年来,农行新增全口径农户贷款超千亿,全行已为农户发放惠农卡2967万张,通过惠农卡为216万农户发放了小额贷款,贷款余额达568亿元。仅定西分行就已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亿元,覆盖该市有效信贷需求农户的42.5%。
[编辑点评] 一方面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农行的实践证明,通过改变服务方式,深挖服务潜能,即使不再大量新增网点同样能贴近基层、服务好农民。
转变经营理念——
服务产业链条带动众多农户
如果一个地区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找到一个适合的产业,通过对这个产业的悉心培育,将广大农民融合其中,不仅有利于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定西,就有着这样一个产业——马铃薯。
定西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近年来,该市将马铃薯作为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已经形成了育种—种植—贮藏—贩运—加工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整个链条连接着众多的农户。数据显示,仅安定区就辐射马铃薯种植面积500多万亩,带动农户400多万人。
农行定西分行行长周占斌介绍,为支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该行制订了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将信贷支持渗透到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信贷资金成为撬动整个产业的杠杆。
团结乡联庄村村民孙全,种了10亩马铃薯,过去每年买种子、化肥时都要向亲戚借钱,今年4月他拿到了农行的惠农卡,贷款3万元,不仅解决了种地的资金,还用一部分买了辆小农用车,帮村里乡亲拉点东西赚点钱,他估计今年的收入能有7000多元。
马铃薯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定西,每年9月至12月,马铃薯集中上市,如果这个时候收购商手里没有足够的资金入市收购,势必造成农民的马铃薯无法及时变现或是价格无法保证。农行一方面适时发放收购贷款,一方面支持贮藏设施建设,有效防止了马铃薯集中上市和全面丰收对价格的冲击,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据预测,2009年鲜马铃薯的销售价格大约为800—1000元/吨,而精淀粉的价格大约为4000—4500元/吨,数字的巨大差异让我们看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空间有多大。在农行的信贷支持下,定西的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品逐步由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目前全市淀粉加工企业达到443家,其中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家,马铃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
据了解,自1998年农行定西分行向该市第一家马铃薯企业提供贷款以来,已累计为当地的马铃薯产业提供贷款25亿元。2008年该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达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7%。预计2009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将达615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责任编辑: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