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BBC著名节目主持人克里斯·帕克汉姆 英国《卫报》认为,BBC主持人引发的“是否要挽救大熊猫”之争,令中国人展现出对动物的爱心一面。

图:一只大熊猫及其幼仔:为使这种上镜的生物免于灭绝而付出巨大代价是否值得?(图片来源:Keren Su/盖蒂图片社)
“放弃熊猫,拯救狗狗。”从上周的头条新闻标题看来,不仅在经济方面中国正逐渐取代英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对待动物方面,中国人也可能变得比英国人心肠更软。
这大概会让许多英国人大吃一惊,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对四条腿的朋友的热爱程度远胜于对两条腿的邻居,还非常引以为傲。即使在中国,这种说法恐怕也是令人侧目的--中国新兴的都市中产阶级还经常为同胞们吃狗肉、喝虎骨酒、抽取活体熊胆汁、用雷管炸鱼等行为感到羞耻。
然而,请大家思索一下上周两国最轰动的动物新闻。
在被看作普遍更有同情心的英国,BBC的节目主持人、环境学保护主义者克里斯·帕克汉姆呼吁人们不要再浪费金钱去拯救大熊猫。他说,这种动物虽然是全球环境保护的象征,但作为物种本身,它已经走进了进化的死胡同。他认为现在人类应该放手,让大熊猫自生自灭。(新闻回顾>>>BBC著名主持人称大熊猫走入进化死路应自然灭绝)
与此同时,以实用主义而著称的中国却露出了柔软的一面。最大的新闻是期待已久的动物保护法律终告完稿,当然,还有对派克汉姆“中国的象征已经无望延续种群”这一论调的反击。
中国研究熊猫的顶级专家称,帕克汉姆根本不了解大熊猫。大熊猫绝非像派克汉姆所说的那样缺乏繁殖能力,相反,这一种群在野外繁衍了50万年之久,不存在任何繁殖问题。
另外他们指出,惹人喜爱的外形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特别是对于作为“珍稀保护动物”的大熊猫而言尤为重要。他们说,“珍惜保护动物”能更容易地号召大众捐款、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保护其栖息地,并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他较少受到公众关注的生物受益。
此外,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喜爱动物。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养宠物逐渐开始流行;也有一些虽小但很有潜力的环境保护运动在逐渐发展,包括一些年轻的活动分子发起运动把濒危动物从餐桌上抢救下来。
动物保护法草案的制定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学教授常纪文称、动物权利在公众和政府两方面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他告诉记者,在两个中国门户网站举行的网络投票中,超过75%的投票者认为虐待动物行为应被定义为严重罪行。受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的影响,他起草的法律草案承诺将虐待动物者入罪,并奖励告发人。然而,他指出该法律至少在五到十年内不会得到通过。或许这部法律对中国而言还是过于超前了一点。
也应看到的是,一个星期的头条新闻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动物保护运动也是从一个较低起点开始发展的。此外,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进步远没有经济发展那么快。
然而,尽管欧洲人的刻板印象使他们难想象一个热爱动物的中国,但传统也是可以改变的。要知道英国的斗牛犬最初就是用来挑逗公牛的。现在的法律则禁止使用斗牛犬挑逗公牛——但我们也没放手不管,让这种动物走进进化的死胡同。
本文译自/卫报 译言供网易探索独家稿件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生存 公路阻断其繁衍之路
汶川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减少了四分之一